延續張仁炯的看法,陳良基說明,3 年前科技部在大學推動設立 AI 研發中心,就是因為看到軟體人才需求的轉變。過去,工程師只要會 Coding 寫系統整合就好,現在的軟體人才,則需要理解資料管理的概念。台灣 AI 軟體研發其實非常強,現在世界盛行的機器學習科技,鼻祖就是台大資工所教授林智仁的研究,台灣在 AI 前瞻研發的表現上,是非常強的。
為什麼台灣的 AI 技術能夠在學術領域有好的表現?以國家資源推動台灣 AI 先進研究的進程,在全世界台灣也算早。科技部希望透過投入資源、引入國際大廠,讓台灣在 AI 研發扮演國際上的重要角色,並讓世界看到台灣人才培訓的扎實。而這幾年台灣團隊在全球的 AI 相關競賽上拿下優異的成績,就是讓全世界看到台灣在 AI 領域成果的最佳表率。
除了良好的人才訓練基礎,張仁炯認為,台灣過去因為地理環境限制而面對的產業發展挑戰,在 AI 世代卻可能是翻身的機會;因為台灣的基礎架構很完整、在有限地理區域內具備完整產業生態系,上下游齊備,西部又有高鐵縱貫連結,甚至可能開車 30 分鐘就可以解決所有事情,一天裡可以完成非常多的工作。但這些事情如果到國外,可能需要兩三天才能完成,而台灣的資訊普及率更是世界第一,因此台灣在軟體驅動的世代,其實硬體條件非常具備優勢。
台灣社會對於軟體人才的價值認知不足,才是真正的國安危機
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發展,讓過去需要六個月解決的問題,現在一個下午就能解決,這就是軟體為產業賦能的重要體現。目前光美國軟體工程師缺口就有 30%,台灣未來面臨的是全球的軟體人才競爭,如何改善留住本土人才將是台灣在 AI 時代搶先的重要命題。
目前台灣整體社會對於軟體價值認知不足,張仁炯認為是由於軟體價值思維和台灣過去傳統硬體思維完全不同。過去企業主看的是購買機器、建置廠房的成本,鮮少思考人才的價值。軟體是虛擬的,企業主更難想像其價值。陳良基進一步指出,台灣社會必須理解商業典範的轉變,過去硬體時代靠人力和設備賺錢,但 AI 時代靠的是人才經驗值和軟體系統優化,如果社會無法理解軟體人才能帶來的附加價值,給出更高的報酬,未來台灣優秀的軟體人才就會離開,無法建立完整的軟體生態系,後續會對台灣整體產業升級構成嚴峻挑戰。
陳良基指出,台灣社會必須理解商業典範的轉變,過去硬體時代靠人力和設備賺錢,但 AI 時代靠的是人才經驗值和軟體系統優化。
延續陳良基的觀點,張仁炯分享了一個故事。外貿協會理事長黃志芳參訪以色列時,廠商提到只要有個想法,就會帶來台灣做一個驗證產品,因為台灣齊備軟硬體產業鏈,以及良好的商業道德。但在這樣的模式下,賺大錢的就是以色列,台灣只能賺零頭。以色列其實也疑惑,台灣這麼強,為什麼硬體思維升級成軟體思維這麽困難?
藉由這個故事,張仁炯分析台灣目前的產業升級,最大難題在經營者的觀念改變。硬體廠可以六個月投資幾千億把廠建起來,馬上開始賺錢。但軟體產業更重要的是人才經營,微軟在台灣建置 AI 研發中心的過程裡,重點就是在找到合適的人才並進行培育。而過去張仁炯花最多時間的就是教育中小企業 AI 的重要性,後來發現與其花時間說服上千家,不如先確實改變一家,因為只要有一家中小企業思維改變,整個上下游都會跟著動起來。
張仁炯也呼籲,大企業轉型其實不需要政府協助,中小企業才需要引入政府、學界協助轉型,才能走向國際。很多產業不只台灣有,雖然台灣在 ICT 產業有非常強大的優勢,包含過去半導體帶來的繁榮。但在近幾波軟體轉型上,台灣錯過太多機會,面對 AI 不能再錯過既有的優勢,否則其他國家就會趕上來。陳良基回應,目前科技部喊出的小國大戰略就是針對整合產官學研資源,引導至特定題目的投入。過去網路是贏者全拿,但 AI 可以針對不同應用、情境化的分隔有不同切入點,台灣的強項正是切割市場,因此可以期待在每個細微化市場都培養出隱形冠軍。有鑒於此,陳良基表示台灣未來的投入重點將是基礎科研的長期發展,以及業界的思維改變。台灣目前 AI 研發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國際的領先合作夥伴,因此他敦促台灣的 AI 研發中心要與優秀國際 AI 團隊串連,不能只是單單開發國內的應用。
張仁炯總結,台灣未來的業界思維要倒過來,思考如何達成「軟加硬」,而不是「硬加軟」。任何一個企業的變革一定是從小到大,從小的專案開始做,要做 AI 要先確認 10 年、20 年後的最終目標,而不要為了錯把單一 AI 應用當成目的。台灣過去習慣 60、70 年代時的跳躍式革新,但當時的基礎環境和現在不能類比。台灣的產業其實一直持續進步,各行各業在全球都是領先的,台灣不應妄自菲薄,但同樣也不能停止進步,否則他國很快就會追上。
政府必須以身作則,回歸實際面帶動數位轉型
在今年微軟的擴張記者會上,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提到美國目前的大廠都在台灣投資 AI 研發,整體而言美國的目標是把台灣轉換為全球的 AI 大腦。但台灣在由硬轉軟的過程裡遭遇撞牆期,中小企業嚴重卡關,全國科技會議能如何協助推動台灣數位轉型的速度?
張仁炯坦言過去其實並沒有聽過全國科技會議,但他認同這次陳良基希望把業界納入全科會的革新,政府最該做的就是理解使用者需求,政府的使用者就是業界,聽到業界的聲音,並藉此解決問題,才是推進台灣產業發展最有效的作法。而張仁炯也呼籲,過去政府在思考預算的過程中,寧可犧牲行政效率也不願適當投資,但政府如果不作為表率先投資軟體,業界很難信服政府對軟體轉型的決心。張仁炯說,他過去跟直轄市首長聊天時,都很疑惑難道首長不在意公務員的行政效率嗎?軟體是一個可以讓工作效率提升的工具,不重視軟體,代表也不會重視 Data,但軟體和 Data 都是在接下來世代中最重要的基礎。陳良基則笑說,張仁炯的意見和跟全科會 25 次會前會的結論非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