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club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717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社會對軟體價值思維不足,才是真正的國安危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9-12-31 09:32: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考量國家發展方向,科技部每 4 年會召開一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以下簡稱全科會),決定接下來 4 年國內針對國際科技局勢以及全球動態台灣因應的科技政策與相關發展指標。2020 年,台灣即將召開第 11 次全科會,近年世界科技變動加速,包含 AI 人工智慧興起,以及 5G 商轉等相關議題,透過全科會,我們可以更清楚台灣針對下一步進展的科技產業發展策略,以及未來政府針對台灣面向未來 4 年相關資源投入的領域方向。

TechOrange 科技報橘有鑒於全科會對於台灣科技政策與資源投入的重要影響,因此與科技部合作,邀請科技部長陳良基與台灣微軟 AI 研發中心執行長張仁炯,共同討論台灣過去從硬體轉型到 AI、數據領航的軟體世代擁有什麼樣的優勢,以及面對中小企業數位轉型障礙,政府與業界應該如何共同努力,突破僵局。

國際大廠落腳台灣的真正原因:軟體人才、產業生態圈以及完備的基礎設施
微軟 2018 年 1 月在台建立全球第一個 AI 研發中心,一年後, 2019 年 9 月就宣布擴大規模。為什麼微軟會選擇台灣?張仁炯說,哪裡有人才,就往哪裡去。微軟會在台灣設立 AI 研發中心,負責研究跟開發面向全球使用者的核心業務,最大重點就是因為,台灣擁有世界頂級的軟體人才,以及非常完整的產業生態系,再加上基礎設施的完備。

台灣社會過去對教育改革有很多質疑,但張仁炯認為,台灣的教育改革其實非常成功,新世代比過去的世代有更好的創造力和協作能力。對微軟這樣的跨國企業而言,投入鉅資的研發中心,需要的人才不單單考量技術能力,更包含邏輯思考、溝通、創造力才能帶動整體團隊實力。就這個標準而言,台灣人才訓練非常扎實。

延續張仁炯的看法,陳良基說明,3 年前科技部在大學推動設立 AI 研發中心,就是因為看到軟體人才需求的轉變。過去,工程師只要會 Coding 寫系統整合就好,現在的軟體人才,則需要理解資料管理的概念。台灣 AI 軟體研發其實非常強,現在世界盛行的機器學習科技,鼻祖就是台大資工所教授林智仁的研究,台灣在 AI 前瞻研發的表現上,是非常強的。

林智仁教授在 2000 年時就在台大資工所做研究,當時人工智慧還沒有被高度重視,是偏冷門的範疇。林智仁在資料整理上的觀點,後來被視為是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基石。目前林智仁教授的論文引用,除了在相關研究以外更被全球性的大型軟體公司引用,因此台灣在軟體發展這塊,確實有足以影響世界的潛力。

為什麼台灣的 AI 技術能夠在學術領域有好的表現?以國家資源推動台灣 AI 先進研究的進程,在全世界台灣也算早。科技部希望透過投入資源、引入國際大廠,讓台灣在 AI 研發扮演國際上的重要角色,並讓世界看到台灣人才培訓的扎實。而這幾年台灣團隊在全球的 AI 相關競賽上拿下優異的成績,就是讓全世界看到台灣在 AI 領域成果的最佳表率。

除了良好的人才訓練基礎,張仁炯認為,台灣過去因為地理環境限制而面對的產業發展挑戰,在 AI 世代卻可能是翻身的機會;因為台灣的基礎架構很完整、在有限地理區域內具備完整產業生態系,上下游齊備,西部又有高鐵縱貫連結,甚至可能開車 30 分鐘就可以解決所有事情,一天裡可以完成非常多的工作。但這些事情如果到國外,可能需要兩三天才能完成,而台灣的資訊普及率更是世界第一,因此台灣在軟體驅動的世代,其實硬體條件非常具備優勢。

台灣社會對於軟體人才的價值認知不足,才是真正的國安危機
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發展,讓過去需要六個月解決的問題,現在一個下午就能解決,這就是軟體為產業賦能的重要體現。目前光美國軟體工程師缺口就有 30%,台灣未來面臨的是全球的軟體人才競爭,如何改善留住本土人才將是台灣在 AI 時代搶先的重要命題。

目前台灣整體社會對於軟體價值認知不足,張仁炯認為是由於軟體價值思維和台灣過去傳統硬體思維完全不同。過去企業主看的是購買機器、建置廠房的成本,鮮少思考人才的價值。軟體是虛擬的,企業主更難想像其價值。陳良基進一步指出,台灣社會必須理解商業典範的轉變,過去硬體時代靠人力和設備賺錢,但 AI 時代靠的是人才經驗值和軟體系統優化,如果社會無法理解軟體人才能帶來的附加價值,給出更高的報酬,未來台灣優秀的軟體人才就會離開,無法建立完整的軟體生態系,後續會對台灣整體產業升級構成嚴峻挑戰。


陳良基指出,台灣社會必須理解商業典範的轉變,過去硬體時代靠人力和設備賺錢,但 AI 時代靠的是人才經驗值和軟體系統優化。
延續陳良基的觀點,張仁炯分享了一個故事。外貿協會理事長黃志芳參訪以色列時,廠商提到只要有個想法,就會帶來台灣做一個驗證產品,因為台灣齊備軟硬體產業鏈,以及良好的商業道德。但在這樣的模式下,賺大錢的就是以色列,台灣只能賺零頭。以色列其實也疑惑,台灣這麼強,為什麼硬體思維升級成軟體思維這麽困難?

藉由這個故事,張仁炯分析台灣目前的產業升級,最大難題在經營者的觀念改變。硬體廠可以六個月投資幾千億把廠建起來,馬上開始賺錢。但軟體產業更重要的是人才經營,微軟在台灣建置 AI 研發中心的過程裡,重點就是在找到合適的人才並進行培育。而過去張仁炯花最多時間的就是教育中小企業 AI 的重要性,後來發現與其花時間說服上千家,不如先確實改變一家,因為只要有一家中小企業思維改變,整個上下游都會跟著動起來。

張仁炯也呼籲,大企業轉型其實不需要政府協助,中小企業才需要引入政府、學界協助轉型,才能走向國際。很多產業不只台灣有,雖然台灣在 ICT 產業有非常強大的優勢,包含過去半導體帶來的繁榮。但在近幾波軟體轉型上,台灣錯過太多機會,面對 AI 不能再錯過既有的優勢,否則其他國家就會趕上來。陳良基回應,目前科技部喊出的小國大戰略就是針對整合產官學研資源,引導至特定題目的投入。過去網路是贏者全拿,但 AI 可以針對不同應用、情境化的分隔有不同切入點,台灣的強項正是切割市場,因此可以期待在每個細微化市場都培養出隱形冠軍。有鑒於此,陳良基表示台灣未來的投入重點將是基礎科研的長期發展,以及業界的思維改變。台灣目前 AI 研發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國際的領先合作夥伴,因此他敦促台灣的 AI 研發中心要與優秀國際 AI 團隊串連,不能只是單單開發國內的應用。

張仁炯總結,台灣未來的業界思維要倒過來,思考如何達成「軟加硬」,而不是「硬加軟」。任何一個企業的變革一定是從小到大,從小的專案開始做,要做 AI 要先確認 10 年、20 年後的最終目標,而不要為了錯把單一 AI 應用當成目的。台灣過去習慣 60、70 年代時的跳躍式革新,但當時的基礎環境和現在不能類比。台灣的產業其實一直持續進步,各行各業在全球都是領先的,台灣不應妄自菲薄,但同樣也不能停止進步,否則他國很快就會追上。

政府必須以身作則,回歸實際面帶動數位轉型
在今年微軟的擴張記者會上,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提到美國目前的大廠都在台灣投資 AI 研發,整體而言美國的目標是把台灣轉換為全球的 AI 大腦。但台灣在由硬轉軟的過程裡遭遇撞牆期,中小企業嚴重卡關,全國科技會議能如何協助推動台灣數位轉型的速度?

張仁炯坦言過去其實並沒有聽過全國科技會議,但他認同這次陳良基希望把業界納入全科會的革新,政府最該做的就是理解使用者需求,政府的使用者就是業界,聽到業界的聲音,並藉此解決問題,才是推進台灣產業發展最有效的作法。而張仁炯也呼籲,過去政府在思考預算的過程中,寧可犧牲行政效率也不願適當投資,但政府如果不作為表率先投資軟體,業界很難信服政府對軟體轉型的決心。張仁炯說,他過去跟直轄市首長聊天時,都很疑惑難道首長不在意公務員的行政效率嗎?軟體是一個可以讓工作效率提升的工具,不重視軟體,代表也不會重視 Data,但軟體和 Data 都是在接下來世代中最重要的基礎。陳良基則笑說,張仁炯的意見和跟全科會 25 次會前會的結論非常接近。

從產業轉型延伸到 5G,張仁炯認為台灣對於 5G 的認知是錯誤的,5G 只是一個規範,業界應該思考的是面對 5G 的到來,軟體架構、應用應該如何做相應的改變。台灣目前業界連上雲都不普遍,5G 可以帶來的效益對很多台灣中小企業都沒有意義。因此應該回歸實際面,先談上雲,再想 5G,包含政府在內很多的企業都還沒有做到資訊橫向流動,這應該是要優先處理的。陳良基也說,台灣對於 5G 的思考,更重要的著眼點確實應該放在應用面,最後的產值也都會從應用面誕生。面對新科技的到來,台灣的企業經營者確實需要接納新思維,才能為台灣帶來更多的價值。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code.club  

GMT+8, 2024-11-21 17:56 , Processed in 0.0746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