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club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8049|回復: 0

失業問題是未來最大挑戰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11-18 11:58: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高速公路收費已經被ETC給取代;我們也看到先進國家機場辦理登機的櫃台,已經逐步被一台台的機器給占領。金融業鼓勵大家自行在電腦登錄網銀操作交易、轉帳、繳費等服務。而歐美、香港的銀行臨櫃服務逐漸都已開始收取手續費。科技帶來社會的轉變,什麼原因?如何應付?

在人類的經濟社會,當簡單的機械用在一級產業的農林漁牧,可以讓生產的播種、照護過程及採收變得更容易,人們減少體力勞動,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當機器用在二級產業,製造業的生產,帶來更大的突破。因為18世紀下半葉,瓦特和他的同行開發、改善蒸汽機,生產效率馬上提高3倍以上,造成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影響不只是蒸汽機,蒸汽動力成了一切的開端,人類因此得以克服先天體能的限制,隨心所欲開始利用機器。於是,工廠設立,開始量產。運輸工具:鐵路、輪船、汽車,應運而生,現代化生活於焉誕生。

今天機器已經開始進入第三級產業,服務業。原來以為服務業是人工密集的產業,無法被機器給取代。然而我們發覺,現在服務業工作被取代的風險逐步增加。除了前述的人員,餐廳接待和點餐人員、電影院售票員、電話行銷員、基本醫療照護的人員、不動產資訊蒐集員、承保風險評估員、物流處理員,…,等都在英國牛津大學列舉的二十大可能消失職業。另外,還包括下水道工人、修錶匠,因為重複、機械性工作都會被機器人取代。估計機械人普及後,會取代現存一半以上工作種類,低技術工人生計尤其嚴重。

失業不是一個人沒有工作或是失業人口增加1名而已,背後個人的辛酸跟社會成本都相當巨大。找不到工作最後會讓個人灰心喪志,甚至陷入萬劫不復的悲慘深淵。西班牙哲學家奧德嘉.嘉塞甚至表示:「失業的歷程是除了死亡外,人生最大的陰暗。」失業人不但否定自己,也仇視社會。犯罪率在失業率上升後,就會大幅上升。

失業的探討是經濟學最根本的問題。馬克思認為工業化大規模生產有用的產品,卻造就太多無用的勞動,否定了人類勞動的基本價值。反觀資本主義強調市場效率,古典學派認為只要工資能夠浮動,市場上想找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工作。但凱因斯觀察經濟大恐慌下,明明就是有一大堆非意願性的失業人口,因為工資具有僵固性,因為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連杜魯門當總統都貼切的形容:衰退是你的鄰居丟了工作,蕭條是連你自己也都沒了工作。

大蕭條1930年代,多少人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很多孩提時期親身經歷過大蕭條的痛苦,最後成為有名的經濟學家。托賓(James Tobin)就是其中一位。托賓1918年生於伊利諾州香檳城,1981年以金融市場對通貨膨脹與就業的影響分析,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兒時的記憶,讓托賓終生痛恨失業。現在當紅的史提格里茲在耶魯教書時就認識托賓,他說:「我那時還是個年輕教授,寫了一篇論文分析理想的失業水準,托賓對這個想法很生氣,因為對他而言,最好的失業率就是零。」托賓和凱因斯一樣,都主張政府扮演積極的角色來維持充分就業。

過去農業社會,沒有工作,回到大家族裡,只是多一雙筷子,家庭成了吸納失業人口最好的緩衝器。但現在到處是小家庭,失業衝擊最大的反而是同在屋簷下的家人,多少家庭暴力因此而產生,小孩人格因此被扭曲。《大蕭條時期的孩子們》(Childre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一書發現,大蕭條期間成長的男孩子因為看到父親丟掉了工作,同時也失去了社會認同感。

前美國總統柯林頓深諳這個道理,他認為要修復社會機器的運作一定要讓想要工作的人有一份工作,因為工作可以讓生命活化,給予生活意義和紀律。因此,他努力創造就業機會,也創造90年代末期新經濟的榮景。

搶救失業雖然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算術問題,但讓百姓有一份工作也是保有人性最起碼的尊嚴。對年輕人而言,這尤其重要,這是影響其一輩子的發展。失業問題將是未來全世界政府的最大挑戰。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國政會財金組召集人)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code.club  

GMT+8, 2024-10-12 09:24 , Processed in 0.0876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